"我们为什么要录用你?请给一个能够说服我的理由。"(当时的具体话术是:来我们企业面试的人群中,不少是 BAT 出来的 211、985 高等院校童鞋,请问我们为什么要录用你?请给一个说服我的理由)
如此直逼灵魂的问题让本已紧张的面试更加紧张得令人直冒冷汗。
相信混了多年职场的同学都应该遇到过类似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在职场中,甚至在生活也会经常被不经意地问起,例如男生在追求异性时会经常思考,凭什么她喜欢别人而不喜欢我,我有什么能力去吸引她?
回归到话题,企业录取人才本身性质就是一场买卖,而对购买方而言之所以购买一款产品的因素无非就是「性价比」,产品的性价比越高则意味着对用户吸引力越大。
而性价比公式:性价比 = 产品提供价值/产品所需价值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转化成,在我们提出的薪资范畴固定的情况下(也就是产品所需价值固定),我们如何最大限度的展示自身创造价值地能力。
今天北沐想从核心能力/技术,工作经验、资源能力与品牌效应四个维度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如何提高价值创造力。
核心能力/技术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现在设计圈开始越来越卷,前两年 C4D 火大家都涌去学 C4D,学完后又想去学插画,接着又跑去学动效设计。
大家之所以那么卷无非就是为了提高核心能力,形成属于自身独特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核心能力包括两方面:硬技能与软实力。
其中与设计岗位相关的硬技能包括:C4D、插画、排版配色、动效设计、拍摄剪辑等,但要注意的是,我们所展示的技能应当与面试岗位相匹配。
譬如 UI 岗可以展示美术方面的技能,插画、建模、排版配色等,而交互岗则展示产品设计、业务逻辑、动效设计等,不同能力根据不同岗位对号入座。
我们置身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被零零碎碎的知识碎片充斥,上午看看交互,下午学学插画,晚上做做建模。
虽说技多不压身,但杂学无数不如精通一门,面试时讲多了会使人觉得浅尝辄止,缺乏恒心,适得其反。
所以建议同学们最好系统化掌握一项自己所需的技能,先进行单点突破,稳定后再横向发展。
核心能力除了包含硬技能以外,还有软实力。
软实力则包括我们的学习能力、逻辑能力、产品思维、项目管理、文档撰写、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审美创意等.
说到底就是为人处世以及办事能力,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社会,工作时经常需要与人合作,如果过程中发生冲突后不能及时应对,后果也许不堪设想。
斯坦福研究中心做过数据调研,我们的收入 21.5%来自知识、剩下的 78.5%来自软实力,软实力中最重要的占比来自人脉资源,而这一比例会随着社会地位提升,软实力的收入占比会随之增长。
所以,软实力也是核心能力之一。
在我学习 PMP 时,老师就跟我们讲,出色管理者应是一名通才而非专才,我们要学会如何利用资源,防止资源浪费。
以前刚从 UI 转到 B 端产品经理岗的一段时间,画原型图除了思考产品逻辑还喜欢煞费苦心把原型稿画成高保真,这种行为使我们 UI 同学痛恨了我一段时间。
因为每次 UI 稿评审时都总让团队感觉跟原型差不多,使 UI 同学显得特别尴尬,于是在了解清楚情况后,到今天为止,非必要情况下我的原型都一直使用黑白灰风格。
可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能者不能为,懂得人情世故往往更能使项目快速推进。
工作经验
所有的成功都是厚积薄发、多年苦修换来的,没有人能一蹴而就。
设计同样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的岗位,无论是 UI、交互还是产品经理。
几乎所有的企业招聘岗位 JD 上都会说明要求招聘者需要达到多少年的工作年限,特别是 B 端产品,供应链、SCRM、WMS 等岗位如果没有行业经验会相对吃亏。
由此可见,工作经验是我们求职的另一核心竞争力。
看到这里可能有同学会问,工作年限是随着时间逐渐积累的,我们再努力也无法把一年工作经验变成五年,是不是这部分我们无能为力?
以前带我的项目领导说过一句话:"做产品设计并不是艺术创作,设计的背后应该是有逻辑依据、有方法论去支撑整个方案,这样才会有足够的说服力去让开发团队信任我们,做出优秀的产品,而这些所谓的方法论,正是需要时间实践进行沉淀与总结"
企业之所以规定工作年限无非是希望面试者利用过去工作总结反思的方法论去完成任务,使项目少走弯路,减少损失。
我们虽然无法通过努力去增长工作时间,但是却可以丰富方法论的累积,提升工作能力。
方法论如何积累?下面分享一些方法。
1. 看相关知识的书籍(系统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被各种碎片化知识充斥着,公众号文章、抖音教程、设计群分享等等,虽说可以让我们暂时得到提升,但是没有系统化知识架构,我们会很快遗忘。
譬如当新产品立项时,我们马上思考产品定位是什么?目标用户?解决用户什么需求?商业模式?市场前景如何?
或者在讨论到需求时,立刻反应起判断需求重要性的原则是什么?需求是产品需求还是用户需求?用户使用场景有哪些?
俞军在《产品方法论》上说过,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成本很低,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很难去判断知识的对错。只有书本才能帮助你快速学习别人多年总结的方法论,快速吸收经验,形成整体的知识网络。
我一般规定自己每月读一本书,逐渐吸收重要知识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解后运用于工作,不断积累。
因此,建议同学们多看书,坚持一段时间后,假以时日定会使领导刮目相看。
2. 定期做总结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除了学习别人的方法论以外还能通过定期总结去形成自身经验。
项目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当遇到这些困难是如何思考的?解决方案有那些?这些在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归纳,形成文档,当下次遇到时我们就能用同样的手段解决问题,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平时可多对项目进行复盘,撰写项目文档,好记不如烂笔头,时间长了忘记后还可翻开文档查看。
3. 跟身边的同事学习
孔子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每个人都应该是我们的榜样,在日常工作中多留意身边设计同学的工作方式及思维方法,偷偷学习他们的优点,吸收成为自己的方法论。
资源能力
这里资源能力指的是人脉资源。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圈,这个圈子特别小,不管是设计岗、研发岗或者 PM 岗,我们认识的每一个同学在未来都有互相帮助的可能,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资源能力也会越来越重要。
今年疫情,大家或许感受到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就业难度提升不少,但今年还是通过交流群或私聊内推了不少岗位给失业的同学,其中不乏 YY 及腾讯岗位。
几个月前部门扩招,我也把以前合作的前端同学跟 JAVA 同学拉拢了过来,其中前端同学是专科院校毕业,本来公司规定只招本科以上学历,最后考虑到我们之前已经有了团队默契以及他自身能力也比较强,也成功入职。
我知道同学们肯定会有不少的设计交流群,平时除了聊天交流以外也可以多结识要好的朋友,不管是线上线下,这样无论是你们企业扩招需要内推人才还是找工作需要别人帮忙内推岗位,都会是一种核心优势。
(可能你们不知道,今年很多大厂毕业的同学会建立毕业群,他们很多时候都会进行捆绑销售,整个项目组同时进入另一企业,如此岗位间不需再花时间磨合默契度,提高工作效率)
品牌效应
问大家一个问题:同样薪资要求、相同能力的两个人,一个在腾讯离职,而另一个在小公司离职,你会倾向于招聘那位?
相信你们绝大多数都会倾向于招聘腾讯出来的同学,但为什么明知道两者是一样的,还会倾向于腾讯出来的同学呢?
这就是品牌效应。
用户都会有趋利避害的特性,当多个产品不知如何取决时,往往会选择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
一般大企业都会独立一个客户成功部门,专门维护成功合作过大企业,以便日后再次合作以及建立自身可信度。
新用户与企业进行合作时,了解到该企业过去与多家大企业有成功合作经验,能够促进双方合作信任度,提高合作几率。
同理,我们经常在某些企业官网中看到一排合作企业的介绍,正是用于告诉用户,该企业有多个项目成功经验,增加用户对企业的合作信心。
所以我们在面试时,如果是 BAT 或者其他大厂出来的同学,适当展示大厂背景,能让大厂光环成为自身优势。
最后总结
最后,回归到标题上,当面试官问起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时,可以从核心技术、工作方法论积累、资源能力以及背景光环等多方面进行论述。
在日常工作中多看书、多总结、多积累、多结交,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啦,今天话题就聊到这,希望文章内容能帮助到大家,如果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欢迎一起讨论,拜了个拜。
作者:北沐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