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行业做设计的小圈子里大家逐渐喜欢用"形、色、字、构、质、动"来概括 UI 设计的形式,分别对应 UI 设计的造型、色彩、文字、布局、质感与动效。有些同学喜欢在陈述设计方案、构建设计语言的时候套用这个框架,但我每次看到有人用形色字构质讲方案,都有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尤其是造型、质感和构成,因为 UI 的同质化,这几块基本没什么可讲的了。构成按说很重要,但 UI 设计最多也就讲讲栅格吧,质感也很重要,UI 设计最多也就能讲讲投影大小。
我不喜欢"形色字构质动",不是因为它没有权威的设计理论书籍或者知名设计团队来做背书,而是因为这个框架非常肤浅表面、牵强附会。我不喜欢"形色字构质动",因为它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问题。这使得它仅仅适合用于 UI 设计的入门学习,而不适用于中大型设计方案的诠释和设计作品集的包装等场景。
一、"形色字构质动"浅显,经不起推敲
"形色字构质"是用美术生的语言和视角来理解 UI 设计,美术生可以用它来 UI 入门,但没法用它来进行设计进阶。
我觉得这个事情有点好玩,"形色字构质"本质上应该是用美术的语言来理解视觉设计,结果呢,这个东西在视觉和运营设计中没有得到应用,反而在 UI 设计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视觉设计师们不像 UI 设计师这么喜欢讨论问题,动不动就进行一次前后差别细微的、需要拆开仔细论证才能发现区别的设计语言改版?
视觉设计师们会讨论造型和色彩,会讨论字体设计,会讨论构图和质感,但不会用"形色字构质"作为框架概括他们的设计。因为视觉设计师有更丰富的平面设计理论做支撑。
仔细看看,"形色字构质动"根本经不起推敲。比如现在我们要用他来拆解或构建一套 UI 界面,那么我们将很快会面临很多尴尬的问题。
- 形:一套 UI 界面能做哪些造型上的尝试呢?呃,看了一圈,我们只能做个图标,为 button 定义个圆角弧度。但这就是在给 UI 界面做造型上的设计吗?
- 字:等一下,字不也有造形、色彩吗?他不是应该跟图标一样被对待吗?除了阅读器产品,绝大多数 UI 设计对中文字体的控制都非常有限,只能使用系统默认字体,然后调整个字号、字重、行间距、段间距。
- 构:学画画的时候讲"构图",学摄影的时候讲"构图",学平面设计的时候讲的"构成",似乎都与 UI 设计里讲"构"时唯一能讲的栅格系统大不相同。
- 质:质感在这个框架里最像是凑数的。当年做拟物化 UI 的时候质感还是可以讲一讲的,现在扁平化和同质化的 UI 风格根本没法讲质感,最多也就讲个投影咯。
- 动:动效在 UI 里面确实值得讲一讲的,但尴尬的一幕又发生了:在座的 UI 设计师、UX 设计师,都不擅长动效,只是能做一点点而已。
所以你会发现,"形色字构质动"只是一种解构,是一种没有逻辑又毫无意义(意义很小接近于无)的 UI 解构。
二、"形色字构质"不是一个好的思维框架
辛向阳老师提出的交互设计五要素,"用户、场景、媒介、目标、行为",是一个好的思维框架。《用户体验的要素》把产品设计划分为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是一个好的思维框架。英国设计委员会提出的双钻设计模型将设计的过程归纳为调研、整合、构思、实现,将设计的过程划分为两次发散与收拢,它是一个好的思维框架。
这些好的设计思维框架,在提出时经过了反复的验证,在传播应用时在不同行业和地区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最重要的是它们足够抽象,使用这些框架可以帮你思考、解决设计问题。
那"形色字构质"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呢?我找了很久并没有找到有代表性的说法和出处,在百度上搜索到的最早的出处是 2018 年百度的一位视觉设计师的一篇文章《从"形色字构质动"来评价"百度阅读 Pro"的视觉设计》(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461343352352439&wfr=spider&for=pc )——这篇文章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首先他是用这个框架来"评价",而不是构建,也不是评审,其次他评价的仅仅是一个产品的视觉设计。
那"形色字构质"能用来解决设计问题,套用到日常的 UI 设计工作中吗?
不能。
因为上面第 1 节提到的一些尴尬, 很遗憾它并不能用来思考问题,因为你一用它来思考,就发现根本思考不下去。同时它也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如果你要为某个产品创建一套全新的 UI,你分别从"形、色、字、构、质"这五个方面去努力,那么大概率会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五个方面维度混乱、排序诡异、互相重叠。
所以说,"形色字构质动"并不能帮你解决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不能用来做设计方案完成后的设计评审。如果你要做设计方案的阐述,我也非常不建议使用这个框架,因为有很多框架都比它好得多。
三、"形色字构质"把 UI 设计的交互属性进行了剥离,存在严重缺陷
说"形色字构质"不是好的 UI 思维框架,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存在很严重的缺陷。它把 UI 设计的交互属性完全剥离了出去。如果长期用这个框架来思考 UI 设计,那么会越做越局限。
我们这个混乱的行业目前已经成功把 UI 设计与交互设计进行了粗暴地拆分。基于这种粗暴的拆分,UI 设计师似乎更多地只需要考虑视觉表现层的部分、然后跟开发做好协同就可以了。UI 设计等于数字产品的视觉设计吗?肯定不是。
但仔细想一下,数字产品的 UI 设计其实是建立在交互设计的基础上的。用户界面的全称是用户交互界面,所有的 UI 都是为了与用户交互而存在的。而不是像一个平面设计作品一样,更多诉诸于视觉与情感,而与用户的行为不直接发生关联。UI 设计必须要考虑交互问题,从一开始就得考虑。
总之,"形色字构质动",并不是设计方法,也不是思维框架。而是在设计完成后,对外解释或包装设计时才会用的工具,一个浅显的的工具。需要谨慎使用,或者尽量不使用。
如果你要向非设计专业的人来讲解方案,也许他还有那么一点用处。但如果讲解对象是设计专业的人,那么这个框架可能并不会帮到你。所以如果你要包装自己的作品集,我建议最好不要用。因为现在,它可能并不能起到什么"包装"效果。
作者:柴林的设计笔记